文成平和乡茶业联合体签约仪式现场。
九龙山茶园
瓯网靠山靠山,靠山靠财。平和乡是“文成茶乡”,全乡有茶园近5000亩,但散户多,茶叶企业少,茶叶产业发展缓慢,一直是摆在乡镇干部面前的一道难题。在这一年里,平和乡坚持党建引领,“龙头企业+村集体+农户”的模式,形成三方利益共同体,组建针形茶产业联合体。
农民种茶,企业帮忙代销,企业不仅以平均价格收购茶叶为茶农兜底,还给农民二次分红……在平和乡党委政府的带领下,村民们也帮着忙,帮着忙,企业帮着忙,帮着忙。
深山藏不识。
志同道合,开拓市场。
近年来,与泰顺“三杯香”的名气相比,在国内外名茶评比中“争金夺银”的平和乡“茶香”,更多的是“三杯香”的“茶香”。
小茶农户缺乏深加工,收购价格不稳定,企业技术先进,销售渠道多,如何将散户的烦恼与企业的优势结合起来?今年年初,平和乡党委就在积极筹划,推动以田东村为首的周边村、平和村结对当地龙头企业,带动周边村、平和村的发展,并与当地的茶农进行合作,建立一个针形茶产业联合体。
与龙头企业牵手农户,实现优势互补,互利共赢,本是好事,但要迈出第一步却并非易事。田东村村长蔡日兴说:“签约第一天,三个村就来了二十几个,大家都有疑虑。村长胡克沙也是犹豫不决的茶农之一,“主要是怕茶商自己出货比外销低,搞不清这种模式。”为消除对茶农的误解,乡镇党员干部挨家挨户进行讲解。为使农户放下忧虑,田东村党支部书记、日省名茶公司负责人蔡永游,以企业名义作保,承诺将茶农入股,提高10%以上的收益。
另外,针对目前乡镇茶叶交易难、价格低、茶叶交易市场不发达等现状,今年三月中旬,乡政府开辟专区,在此成功交易的茶农、茶商每公斤3元、1元,引导茶商、茶农集中在此交易。拥有自己的青茶交易市场,当地茶农初步获得了茶青销售上的“话语权”。
搭车生意不愁卖。
共同努力,共同富裕。
红领巾带动绿色发展。不久前,作为“针形茶叶产业联盟”第一批试点村,参与其中的茶农们拿到了结对后的第二次分红。茶农何花翠60岁告诉记者,自己虽然亩产不多,但也赚了4000多元。
公司负责茶叶的加工、销售,村集体负责公司的茶叶收购工作,农户负责种、采茶。据了解,今年,平和乡茶叶产业联合体组织收购了茶叶4600斤,生产出针形茶叶1020斤,带动100多名茶农入股。镇上副镇长赵林锋表示,往年镇上茶叶买卖大多是茶商,直接到茶园或茶园交易,茶农怕卖不掉,「内卷」压价,茶农就相当于只赚一点工钱。
茶业联合体实行“保底收益+按股分红”的合作模式,农户“一次参与,两次收益”。农场主在采青采伐期内统一结清第一次收益,该笔资金由龙头企业先行垫付;第二次收益扣除第一笔预付款后,再将收购茶青的销售收益除去生产资料、加工等成本所得,按农户种植面积相应的二次分红。
乘着联合体的快车,今年实现了“小农”和“大市场”的有效衔接,不仅销售不愁销路,利润也一路飙升。村长肖进算了一笔账,往年新叶每斤100元一斤,今年通过合作社可以卖到130元一斤,相当于入股茶农在原来基础上增加30%收益,人均收入可增加3000元以上。
名牌招商。
茶旅融合促进经济。
企业界与茶农抱团,冲破技术和销售瓶颈,成功地将平淡的茶叶资源转化为资金,让宁静的茶业之路越走越宽。为了做好大品牌,今年平和乡还专门引进了一家福建的茶企——武夷山茶业有限公司,目前该公司跟当地龙头企业合作,做茶厂提升、研学课程等。
平和乡党委书记罗运魁告诉记者,平和乡大部分茶树都是以种植为主,引进的企业主要经营红茶,如果该公司的茶园在平和落地,将会带动平和乡三季采摘销售,从而带动更多的茶叶销售收入。
问到如何实现产业“突围”,罗运魁表示,平和乡已经有了发展蓝图,未来不仅要把目光放在茶叶深加工、茶产品附加值上,而且要在茶园里把目光投向茶叶深加工、茶产品附加值上,罗运魁表示,平和乡已经有了发展蓝图,未来不仅要把目光投向茶叶深加工、茶产品附加值的提高,而且要以茶园为核心,以茶旅游为核心,以茶旅游为核心的“茶旅体验”,以茶园为中心,以茶旅为中心,以茶园为中心,茶旅融合为中心,以茶园为中心,茶旅融合为一体,以茶园为中心,茶旅融合为中心,茶园如何实现产业“突围”。
下个春天,平和乡还将通过“互联网+”,开展直播带货、线下茶艺品茶、茶产品展销会、文化展示等,实现“网络+”茶香,茶香飘香、茶韵浓郁、茶乡繁荣。
资料来源:温州晚报
文成平和乡:让茶成为致富“金叶子”
接受采访的记者陈怡。
这篇文章来自温州网。
六堡茶,普洱茶,红茶等购买,请加茗隐居微信号【my139268】购买,或点击 茗隐居商城 进入购买。